1937年的春天,我出生在陜北延安。1940年初冬,爸爸送我去蘇聯看望母親。1949年春,我回到爸爸身邊,在他身邊度過了童年、少年和青年時代。
上中學以前,我叫毛嬌嬌,這是我的小名。有一天,爸爸把我叫過去,給他的“嬌娃”起了個大名,叫李敏。“敏”是來自于孔子《論語》中的“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”,我妹妹就叫李訥。為什么姓李,是因為1947年,爸爸從延安撤離時為了保密化名“李得勝”,諧音“離得勝”,于是把這個姓給了我們兩姐妹。
爸爸要求我們政治上要積極進步,要為人民做工作,為人民服務,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,就可以了。爸爸從來不要求我們將來要成為什么龍啊,什么鳳啊。他說當一個普通老百姓最好。
爸爸一再教育我們,任何時候都要記。耗銈兪俏颐珴蓶|的子女,處處、事事、時時都要夾著尾巴做人。爸爸把我們當作一個普通黨員、普通工作人員,生活安排、工作去向,完完全全由組織上去調動處理,從不讓我們有一點特殊感。
結婚后,我們被迫搬離了中南海。我見爸爸的機會少多了。剛開始,我還時常去,往后,幾個月、半年也難得見上爸爸一面。
爸爸留下的遺產是可以使我與廣大民眾共享的思想,而沒有半點兒的家私。他給了中華民族自由與解放,而給我們的是做普通人,融于人民群眾的可能,這使我們能尊重生活,尊重別人和自己的生命。
根據李敏《我的父親毛澤東》及媒體報道整理